但凡提到Token(或者叫通证),就必定会有人认为那是“虚拟货币”,而 Token 本身的多态属性,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。这是当年炒币经济埋下的认知偏差,而到了真正需要用区块链解决问题的落地时代,这种认知怕就不够了。
Token本质上就是账本上的一个行,记载了某人有多少某Token,而这个Token到底是啥以及如何来使用,是要根据你要解决的问题来定的。传统上来讲,我们会将 Token 分为两类:证券类、实用类。通常,前者指的是此前 ICO 时代用来募资的Token,后者一般是在某个生态体系里面充当积分、代币使用的Token。往往,这两种类别的Token也会被在白皮书中模糊表示,甚至混合使用。
而这两种分类到底是不是合理的,我们觉得也许值得探讨。我们没有办法简单粗暴的将Token进行分类,实际上在 SEC 历次对虚拟货币的讨论和听证中,也凸显了这样分类方法的无力之处。Token,在计算机领域指的是“令牌”,持有Token代表某种能力或权益,而这些能力和权益,如何设计并无定数,要看到底这个系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。同理,在区块链世界,Token 也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工具,如何设计Token架构,是所有区块链解决方案的首要问题。单纯的把 Token 作为货币对待,或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分类,都不符合区块链的世界观。
发个 ERC20 代币就叫区块链项目、搞个空投就叫生态激励的时代过去了,未来是精细化设计和多 Token 架构的时代。单Token的设计,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。